摘要: 基本解釋(1).禽鳥的嘴和爪甲。 晉 左思 《吳都賦》:“羽族以觜距為刀鈹,毛羣以齒角為矛鋏。” 晉 張華 《鷦鷯賦》:“翰舉足以沖天,觜距足以自衛。”(2).比喻決勝的武力、武器或力量。語本 漢[閱讀全文:]
摘要: 基本解釋亦作“ 觜蠵 ”。1.星座名。“觜宿”的早期名稱。《禮記·月令》:“仲秋之月,日在角,昏牽牛中,旦觜觿中。”《史記·天官書》:“小三星隅置,曰觜觿,為虎首,主葆旅事。”(2).大龜。《后漢書·[閱讀全文:]
摘要: 基本解釋(1).星座名。即觜觿。《淮南子·時則訓》:“仲秋之月,招搖指西,昏牽牛中,旦觜嶲中。”參見“ 觜觿 ”。《逸周書·月令》:“仲秋之月,日在角,昏牽牛中,旦觜巂中。”參見“ 觜觿 ”。(2).[閱讀全文:]
摘要: 基本解釋(1).某些動物(如魚、狗等)頭部向前突出的部分,包括嘴、鼻子等。 宋 梅堯臣 《擬韓吏部射訓狐》詩:“憑兇自異立屋角,潛事觜吻欲我驚。”(2).言辭;口氣。《南齊書·劉休傳》:“里失鄉黨之[閱讀全文:]
摘要: 基本解釋一種能按時自擊,以報告時刻的鐘。有時亦泛指時鐘。 明 謝肇淛 《五雜俎·天部二》:“西僧 利瑪竇 有自鳴鐘,中設機關,每遇一時輒鳴。” 清 趙翼 《簷曝雜記·鐘表》:“自鳴鐘、時辰表,皆來[閱讀全文:]
摘要: 詳細解釋tabPane = new WebFXTabPane( document.getElementById( c127330 ), true );詞語解釋tabPane.addTabPage( d[閱讀全文:]